您当前的位置:pg电子麻将胡了-c7娱乐麻将胡了 > 文坛艺苑 > 原创文学
下载新娄底app
我是甘棠镇的一名退休教师,长期居住、工作、生活在农村,目睹了身边数十年来民生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发生在七十年代初的一件小事,我至今难忘:隔壁邻居不知从哪里得到了几个日本产尼龙制品磷肥袋,染青后缝制成两条短裤穿在身上,人见人羡。在那个实行布票配给制的年代,里三层外三层穿补丁衣服的现象在农村随处可见。哪怕是能得到一个有破口的盛化肥的尼龙袋、或装面粉的面粉袋,对于大多数人家来说也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哪怕是破碎布片,人们也会一点不浪费地用来缝制衣裤、鞋袜。数十年过去了,农村服饰店,集市摊上,琳琅满目,式样齐全的服装任人挑选,农村人的穿着,与城里人也没了区别。
集体时期,我镇所辖的原山斗公社及甘棠公社的石龙、双龙、芭蕉、甘冲等大队,都要吃“统销粮”。地势较低,水利条件较好的大队,也要靠外借“储备粮”解决一年一度“青黄不接”问题。记得土地承包制前两年,我生产队要烧石灰,安排全队社员赴老朝阳煤矿挑煤。为鼓励社员多挑几斤煤,队长一狠心,与朝矿食堂联系,破例每人供应了一碗面条。面条端上来的时候,队长忽然笑道:“一个油星子管一天,这么多油星子能管个把月了吧。” 队长是在开玩笑,其他人却没有一个笑得出来。是呀!吃完这碗面,回家还是一日三餐萝卜芥菜饭填肚子,笑得出来吗?可见当时“温饱问题”确实困扰着民生。数十年过去了,人们换了话题:“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真不知吃什么好呀!” 如今,大腹便便的农民随处可见,“乡间无大肚农夫”的俗语只能进入故事里了。人们对吃的要求,也由饱足变求好了。
数十年前,农村住宅只有土砖房,茅草房。除了旧祠堂很少见到青砖房,根本见不到红砖房。记得1989年初冬,我陪同当时的娄底地区领导检查学校危房,当时很多小学都是利用旧时代的祠堂,学生坐的凳子中,神凳、粗木条凳,土砖上加块木板等参差不齐。有的破烂课桌摇摇欲散,只好用棕叶捆着。数十年过去了,不仅学校变样了,土砖房、茅草房在农村也匿迹了;红砖墙贴瓷板,贴地板,钢筋混凝土固梁建成的民宅星罗棋布,别墅随处可见。上面所提的山斗小学也成了省级合格学校。住,由简陋窄狭变成敞亮舒适了。
数十年前,我镇除了一条甘棠至山斗的简易土马路外,为数不多的石板路是最好的行人道了,交通极不方便。如今村村通水泥公路,近两年小富、赛田至甘棠铺集镇区路段还更新成了油砂路。交通发达了,运输工具随着先进了。独轮推车、人力板车变成了各式各样吨位不同的货车;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取代了步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也从我镇贯穿而过。行,由落后变先进了。
随着衣、食、住、行的迅速改善,生活用品、生活方式也变了。煮饭菜的散煤、柴草变成了煤球、液化气、电火;砂罐、生铁饭菜锅变成了电饭煲,电气压锅;煤油灯变成了电灯;旧式木板床变成了席梦思;纳凉的手动扇子变成了电风扇、空调;肩挑水变成了自来水;露天厕所变成了封闭式水冲卫生间。太阳能路灯亮了,冰箱、洗衣机、消毒柜、净水器、饮水机、电视机、电脑、手机普及了。医疗有保障了,读书免费了,农业税、三超粮取消,种田补钱了。农民开始发退休工资了……。
喜对山乡巨变,我曾挥毫撰联题诗:
联/新农村发展赞
通衢交错,宅院星罗,远亲相访迷方向;
电网纵横,农田机种,近友往来驾小车。
七律·农村新貌
盛世农村万物昌,田园五谷吐芬芳。
蝉鸣鸟唱歌春景,水笑山欢亮绿妆。
并蒂荷花红烂漫,溢香瓜菜翠琳琅。
连环大道多平坦,喜看农家步小康。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