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pg电子麻将胡了-c7娱乐麻将胡了 > 文坛艺苑 > 原创文学
下载新娄底app
(奉老八故居(部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的司令部)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的司令部旧址史料记载)
红色文化育后人
沿着红军走过的长征路,我们到了上团村,正好遇见村委干部张琼。张琼的娘家是溆浦沿溪乡人,看到娘家来人,热情接待。张琼说奉家镇毗邻溆浦,两边通婚由来已久。自己嫁来上团时,回娘家都从城坐火车回溆浦,再坐公交回沿溪,历经三百多里绕一大圈,乡亲们还以为她嫁到了什么大地方,其实就在屋后山旮旯。我说你们奉家镇方言接近溆浦话,一听就懂。老邹笑说,别人都说我们是“半边子”,半个新化人,半个溆浦人。稍坐片刻,张琼和老邹带我们去参观大地主奉老八故居。我对奉老八故居神往已久,今天正好圆梦,心中不免暗涌激动。
在雪峰山区,说起奉老八可是如雷贯耳,无人不晓。奉老八本名奉仕卿,是解放前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坐拥雪峰山从奉家镇到安化的大片山林,故称这片大山为“奉家山”。他家的房子是雪峰山区最大的独栋私房,占地面积7000平米,也就是十多亩地方。气势恢弘,堪称南方“阿房宫”。房子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四合大宅院。大门正面为圆形拱门,两边为一层砖木结构房屋,其余三栋为双层砖木回廊式风格,回廊与栏杆、门窗对称,共有房屋70余间。房屋建造工艺精细,设计科学,磉墩门柱,窗棂飞角皆精雕细刻;厨卫设置恰当,厨房与主房之间修有防火墙,房后建有消防水池,一年厨房起火,烧尽厨房物品,主房却安然无恙。该故居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的司令部,部队在此休整数天,补给了大量钱粮物资后继续征战。解放后,此屋作为上团乡政府办公地沿用了几十年,直到撤乡并镇。原曾打算拆屋建砖房,当地老百姓群起阻止,保护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标性建筑。好在有惊无险,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房得以保全至今。
据现已92岁高龄的原“安新卲溆”游击队筹粮委员、溆浦籍老农会主席王在会说,1949年,由李浑、王楚伟、王悠然率领的游击队在溆浦两丫坪提高村氹行坳上休整一月后,于8月28日队伍开拔至新化奉家山,与从溆浦龙潭赶来的陈策部游击队在此会师。当天由谌鸿章主持在奉老八故居召开全军大会,宣布“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西纵队”正式成立。任命陈策为司令员,李浑为副司令员,谌鸿章为政委,张子平为参谋长。部队在奉老八故居操练达半个多月,后经中都到金鸡陇,再赴溆浦县城接管军务,迎接解放。由此可见,奉老八故居不仅是红军长征时的指挥所,而且是“湘西纵队”成立的地方,它对中国革命和中国解放事业有过重大贡献,希望将其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永远保护。
从奉老八故居出来,老邹带我们来到马路边一居民楼二楼,我问找谁?他说看看我师傅。推开房门,见客厅沙发上坐着一位八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人,我看着有些面熟。再看挂在墙上穿着军装、胸前佩有勋章的照片,我惊讶道,原来你是奉孝同老人——毛主席的警卫员。奉老谦逊地呵呵一笑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我问老邹,“奉老怎么是你师傅?”老邹说我们是一个村的,他是我打猎的师傅。从闲聊中得知,奉老生于1923年,1950年入伍赴朝作战。1953年回国后,因他是难得的神枪手被选调到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保卫毛主席安全。他说那时主席常派警卫员隐瞒身份回乡调查,回京后汇报,会写的交材料,不会写的口头汇报。毛主席在查看奉孝同的材料时问:“你还是讲新化方言”?奉孝同不好意思地说:“改了一点”。毛主席说:“方言很难改,慢慢就会好一些。”毛主席还经常请他们吃饭,在饭桌上要李讷给他们敬礼并给他们夹菜。主席出外他们要随同,奉老还陪主席游过长江哩!当我们说起他的枪法厉害时,他说在警卫团他的枪法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许世友,他能打飞鸟,而自己只能打定鸟。1958年2月,当了5年警卫员的奉孝同回到新化下团村。出于保卫首长的需要,他不能泄露在警卫团工作的经历。因为他枪法好,被乡武装部选为基干民兵连的“教头”。当时深山里经常有野猪吃村民种的庄稼,奉孝同带领民兵打野猪,在800米射程内的野猪都未能逃脱,他每年能打20多头野猪。2012年,一个叫王杰的医生去他家给他女儿看病,无意中听到他老伴说他当过毛主席的警卫员。王杰追问老人的故事,后向媒体通报他的事迹才公诸于世,和奉老握别时,我们衷心祝福他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离奉老八故居不远,新修一豪华气派的大型演艺广场,广场所铺条石从浙江采购而来;广场东边的旗形巨石上刻有红军长征巨型版画;广场北面建一砖木结构的戏台,石柱石梁,上建复试木阁。据娄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峒梅山演艺团奉云星团长称,几年来,市、县、镇着力打造梅山特有的文化旅游品牌,成立了文化演艺团并斥资修建了演艺广场;推出了以红军长征指挥部为主体的红色旅游文化、以下团长寿村、古桃花源村、月光村为重点的农耕文化、氏族文化和游猎巫傩文化景点,使奉家镇成了既具独特自然美景又有红色人文情怀的旅游胜地。
洞天福地桃花源
我早在几年前就听说过长寿村和古桃花源村,听奉云星团长说起这两个村,勾起了我的浓厚兴趣。长寿村在上、下团村之间一个纺锤形山冲里,原来叫坪溪村,现在和下团古桃花源村合为一个大村。走过由省书协主席鄢福初亲笔书写的“长寿村”村名牌楼,经过山间一座横卧河上的风雨桥,行不多远便到了长寿村。书记奉友富介绍,长寿村500人,80岁以上的老人34人,九十岁以上的11人,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这是一个很干净的村子,尽管房屋层层叠叠,路上群狗相戏,可道路上、河道里看不到肮脏的垃圾,连烟蒂都没有,干净得像用水冲洗过的。我问奉书记,村里有几个环卫工?奉书记笑说只有一个。我说一个环卫工搞得这么好,那群众的卫生意识相当高了。奉书记说村里人都很讲卫生,家中不管有无客人都使用公筷。他带我们参观了对面山下一口古井,井水流量很大,从山下咕咕冒出,清澈甘甜。他说古井养育了全村几十代人,他们曾带井水去县里化验,可他们只说这水质好,就是不给检测结果。奉书记还说,村里人一般每天只吃早晚两顿饭,中饭基本不吃,劳作和生活很有规律。听了书记的介绍,我似乎悟到了老人们长寿的秘诀:劳动、生活有规律,卫生习惯良好,加上好山好水好心情,岂能不长寿?
吃过晚饭赶到下团古桃花源村时天色已暗,但见村中各处道路通畅,灯光明亮,木房鳞次栉比。我以为来到了某个小镇上,一问才知这里就是桃花源村。我和罗老师歇宿于老邹家,虽是七月酷暑,这里气温竟然很低。罗老师半夜被冻醒,咳嗽几声后赶紧扯来棉被盖上。第二天早上五点,在此起彼伏的鸡鸣声里,我爬起走到屋外。熹微的晨光中,十多个客店屋檐下仍亮着招牌灯,早起的农夫有的骑摩托出村,有的荷锄上山。我来到村西头山中的观景亭凭栏望去,只见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轻雾中,幽暗朦胧,如诗如梦。东方天际出现一抹曙红,太阳一跳一跃冒出山垭,金色的光辉穿过树林越过空间照在翠绿的桃林里,弥漫于村子上空的轻雾慢慢飘走,好似揭开了笼罩在村子上空的神秘面纱,显现了古桃花源村的真面目。但见四周高山巍峨,盆地里“桑池美竹,阡陌纵横,屋舍俨然”,炊烟袅袅,绿树婆娑。就像是上天的刻意安排,恰到好处地将一幅美丽画卷徐徐展现于我的面前。随着太阳步步高升,朦胧的村子逐渐明朗起来。我踯躅村中,看到有人从一栋栋古朴的木屋里走出,有的在河边甬路跑步健身,有的赶着牛羊去山中放牧,有的手持钓竿去河畔垂钓。看到两个外地人拿了相机在桃林里钻来钻去拍照,一问他们原来是从长沙来此度假的。他们说这里山美景幽,气候凉爽,无污染、无噪音,一切都是原生态,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早饭后,老邹陪我们来到村中,见马路边有一自由市场,衣服鞋袜、生活用品、肉鱼菜蔬乃至山中土特产应有尽有。穿过杨柳依依的鱼池,我们来到村里的奉氏宗祠。这是一栋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砖木结构,青砖围墙,杉木柱子有合抱大小,主厅高阔气派,装有缕空护门的神龛里供奉着先祖雕像,两边有篆书楹联和横匾,据说是奉姓人的老宗祠,它带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化的厚重感。在村口,我们走过横于河上的板桥,来到水库北边的小岛上,参观了不亚于五星级大酒店的农家乐。这里背面是清净自然的连绵大山,可随心所欲放飞心情,让洁净清新的空气吹走积郁于心的一切忧愁和烦恼;前临泱泱水库,杨柳垂岸,碧波荡漾,架起木排唱起渔歌,当一回山野放排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的农家乐,是会议、培训和消暑康养的最佳处所。听老板说,接待客人最多的一次有70多人。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炒作旅游,但力不从心,几年后仍是“鸟在老窠叫”未见动静。可奉家镇却在短短几年内将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村庄打造成了福地洞天,人间仙境。村主任奉向东说,他们依靠的是政府扶持,村委组织和民间力量协助,村里所有人包括在外人员有钱投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很快就搞起来了。这就是下团古桃花源的成功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看着古朴、恬静、自然而舒适的古桃花源村,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三湘大地将会山山皆为上林苑,处处都是桃花源。(编辑/曹向潮)
作者王九日,本名王旭,溆浦县两丫坪镇人。曾教过书,当过乡文化站站长,公司办公室主任、经理,后从事个体经营,现为自由职业人。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小说曾发《湖南文学》头条,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新闻稿百余篇,著有长篇网络小说《英雄血与乞丐泪》,文学和书法作品获奖40余次。 2016年4月小说《金戒指》荣获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文学艺术精英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