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pg电子麻将胡了-c7娱乐麻将胡了 > 青春娄底 > 历史文化
下载新娄底app
洪源机械厂。资料图
记者 李莜 通讯员 李倩 苏维
"能参与三线建设是特别光荣的事,换到现在,只要国家有号召,我还会义无反顾参与其中。"今年72岁的大科街道洪源社区居民郝有然是343厂项目建设者之一。前不久,回忆起56年前参与工厂建设时的情景,他仍然心潮澎湃。
343厂,也叫洪源机械厂。这样的数字代号,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显得神秘而陌生,但这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的产物。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为应对可能突然发生的外来侵略战争,改善生产力布局,1964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三线建设,调整国防工业战略布局,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建设后方基地。
所谓三线,是指从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根据全国各区域战略位置的不同,沿海、边疆地区划为一线,四川、云南、贵州、青海、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划为三线,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
当时,湖南西部地区被列入西南大三线建设范围,包括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邵阳、娄底、张家界、常德、益阳6市在内的43个县市区,总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
三线建设战略提出后,中共湖南省委认为,这既是发展湘西地区的大好时机,也是加快全省经济建设步伐的最佳时机,决定从各方面紧密配合。1964年8月,湖南省委成立国防工业领导小组,部署了一批交通、能源、原材料及国防科技工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和生产基地;1965年2月,又成立了省国防战备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三线建设的规划、动员、组织等工作。
从1965年起,国务院和湖南省调集大批建设队伍和物资,浩浩荡荡开进湘西地区,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
1965年至1966年,全省三线建设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总投资达3.4亿元的19个大、中型项目在湘西地区的沅陵、涟源、安化和新邵等县相继破土动工,其中国防工业项目14个、民用项目5个。
涟源因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和地形地貌,成为湖南省"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县之一,1964年至1967年先后有湘中机械厂、湘峰机械厂、洪源机械厂、湖南省锻造厂、湖南省煤矿机械厂在此落户。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七星街镇的洪源机械厂不仅是娄底唯一的中央部署军工企业,还是周恩来总理批准的第五机械部"高光专案"重点上马的10个三线企业之一。洪源机械厂1965年6月动工,1969年10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37高榴弹250万发。
在时代的感召下,1965年16岁的郝有然随家人从老家齐齐哈尔来到洪源机械厂参与工厂建设。他告诉记者,因工厂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十分艰苦,"住宿无床打地铺,用水洗澡下河道"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工人们每天起早贪黑,日晒雨淋,几百斤的货物全靠大家手拉肩扛,很多人手掌磨出了血泡,就缠上毛巾继续干,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虽已逾古稀,郝有然仍时常回忆起参与三线建设的时光,对他来说,那些岁月虽渐行渐远,但都是青春的见证,是历史的印记,不可磨灭。当年,数百万建设者如郝有然一样,毅然决然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把青春奉献给了三线建设。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三线建设受到冲击,工程基本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进展缓慢。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矛盾恶化,三线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再次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全省三线建设第二次高潮随之到来。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我国逐渐走向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线建设企业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
在调整改造中,湘中地区的军工企业通过"军转民"进行"二次创业",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凤凰涅槃。湘中机械厂、湘峰机械厂先后开发出拖拉机配件、电熨斗、三线锁边器、缝纫机零件及农用水泵系列产品,很快形成了"松鹤牌"自行车、bj130变速箱、"兰田牌"农用车等支柱产品;洪源机械厂研制出民用品——"奔月牌"自行车,成功走出国门;湖南省锻造厂自主研发生产的rd240#钢火车轴产品成为全国进口替代产品,远销国外。
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打开了娄底现代化发展的大门。在时代热潮远行之后,湘中儿女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破茧重生、砥砺前行。作为洪源机械厂企业改制实行职工异地安置后单独成立的社区,洪源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居民群众身边,书写了一曲"以党建为引领,以民生为己任,弘扬军工精神,共创幸福洪源"的动人乐章。
【记者手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线建设的号角虽已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三线建设者们为了国家富强,舍小家、为大家,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壮丽史诗,亲身实践创造了"奉献祖国、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三线精神。这不仅是激励同时代人们的精神动力,更是今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责任编辑:杨惠成